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看点 - 正文看点
大观楼长联朗诵停顿划分(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)
2024-08-30 10:50:58 【看点】 5人已围观
摘要 大家好,小编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观楼长联朗诵停顿划分的一些知识,其中也会对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进行解释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假如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就马上开始吧!本文目录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大观公园的两副励志长对联大观楼怎么去比较方便一、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
大家好,小编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观楼长联朗诵停顿划分的一些知识,其中也会对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进行解释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假如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就马上开始吧!
本文目录
一、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
1、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。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苹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。莫孤负: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2、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青霜。
3、作者孙髯,是清初康熙年间人。这副长联,长达一百八十字,上下联对得极其工整,在楹联中是颇为奇特的,再加上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,曾传诵海内,名闻天下,被梁章钜收入《楹联丛话》。
4、上联写登上大观楼所见到的雄奇秀丽风光。起笔气势不凡,以“奔来眼底”四字逼真地写出登高时蓦然瞥见辽阔浩瀚的滇池时的特殊感觉,同时巧妙地将静物动化了,使五百里滇池充满了活泼的生机。此时的游客,敞开衣襟,推起头巾,露出前额,面对着这空阔无边的内海,心头喜滋滋的,不觉得意忘形起来。“披襟岸帻”四字,不仅写出了游客的外部动作,还显示了他们充满喜悦的内心世界。接着放眼四顾,东边有金马山,西边有碧鸡山,北边有蛇山,南边有鹤山。但假设就这样直通通地写,不禁显得过于平实了,一点儿余味都没有。如今孙髯写成“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”,意思是说:请看,东边奔驰着骏马,西边高飞起灵鸡,北边游动着长蛇,南边翱翔起白鹤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山名,将其比喻成四种动物,写出了它的动态,亦即写出了这些山的模样和走势,显得十分新鲜活泼。接着,采用倒叙法,其意是说,趁着这象螃蟹一样的岛屿、象田螺一样的水洲上的花树在风摇雾锁中显得十分秀美玲珑的时候,趁着这铺天盖地的苹草芦苇被翠鸟红霞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的时候,诗客骚人,高雅之士,应当抓紧时机,登高临远,去欣赏这难得的胜景。“梳裹就风鬟雾鬓”,采用拟人手法,将长满玲珑花树的洲屿,比拟成美人的发髻,真是美极了,秀极了,生动极了!“点缀些翠羽丹霞”,在灰绿的底色上,配上青翠朱红的显色,真是鲜艳极了,绚丽极了!最后总揽一笔,希望游客诗人,切莫辜负了大观楼周围一年四季的美景:秋季,四周香稻遍野,金涛滚滚;冬季,滇池晴沙万顷,银光闪闪;夏季,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雨后荷花别样红”;春季,“带露含烟处处垂,绽黄摇绿嫩参差”。如此美景,怎能不令人留连忘返呢?
5、下联写作者登上大观楼的万千心事,无穷感慨。登高常易怀古,所以劈头数句,将无穷心事一泄如注:几千年的历史,蓦然之间,一起涌上心头;手持酒杯,面对虚空,慨叹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都已一去不复返了。这几句感情浓烈,气势磅礴,颇能激人遐想,令人沉思。从上联的昂扬旷放,转入下联的沉郁激愤,情绪的转变是大起大伏的,但在语言的衔接上,又是颇为自如的。接着,“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”数句,历举汉、唐、宋、元四朝以概括整个中国历史,作者所处的清朝当然也包括在内。这样写,既可避免酷烈的文字狱招来杀身之祸,又可言简意赅、精炼含蓄。“汉习楼船”者,指汉代在昆明池大练水军之事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载:“是时,越与汉用船战逐,乃大修昆明池,列观环之,治楼船,高十余丈,旗帜加其上,甚壮。”“唐标铁柱”者,指唐代统治者以为江山如金梁铁柱一样牢固,用的是汉焦延寿《易林》中的典:“金梁铁柱,千年牢固。”“宋挥玉斧”者,指宋代帝王,侧重文治,因《礼记》“冕而舞大武疏”说:“玉著衮冕,执赤盾玉斧而舞。”“元跨革囊”者,指元代征服中国,全靠武功,他们是凭藉身佩革囊(皮制的箭袋)的骑兵横行天下的。历史上的这些统治者,“费尽移山心力”,绞尽脑汁,费尽心机,花了九牛二虎之力,好不容易才打下江山,建立了所谓“伟烈丰功”。但是,这些帝王,都象来去匆匆的过客;这些朝代,都象昙花一现的美景:“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”“珠帘画栋”的富贵繁华,比暮雨朝云还要消失得迅捷;只剩下“断碣残碑”等历史遗物,在落日苍烟的背景烘托下,显出一片凄凉暗淡!最后,以景衬情,总扫一笔:这煊赫一时的“伟烈丰功”,都被时间的巨浪淘尽了,如今,只剩下稀稀疏疏的几下钟声,星星点点的半江渔火,凄凄惨惨的两行秋雁,冷冷冰冰的一枕青霜。如此而已,岂有他哉?
6、统观这副长联,平仄调协,对仗精工,绘景生动,议论精辟。这些都还是一般楹联所必须具备的。而最难得的是,此联气势磅礴充畅,文字灵动活泼,手法虚实相间,使人觉得它是一气呵成的。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,是跟联中一些虚字(包括动词、副词等)的成功运用分不开的。例如上联的“喜”、“看”、“趁”、“更”、“莫孤负”,下联的“叹”、“想”、“尽”、“便”、“只赢得”等,相当于词中的一字逗、三字逗,往往能统领住一组排比句,朗诵时,使气势直贯而下,不可阻遏。所以,我们不妨把这副长联当成一首长调绝妙好词来鉴赏。
7、此联当时就被誉为“天下第一佳联”,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云贵总督阮元亦为其所倾倒。但为了某种政治需要,为了显示他自己的高明,曾将其窜改。现为了对比研究,特将阮元窜改后的长联照录于下(字下加点者即为窜改部分):
8、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凭栏向远,喜茫茫波浪无边。看东骧金马,西翥碧鸡,北倚盘龙,南驯宝象。高人韵士,惜抛流水光阴。趁蟹屿螺洲,衬将起苍崖翠壁;更苹天苇地,早收回薄雾残霞。莫孤负:四围香稻,万顷鸥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9、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
10、爨长蒙酉,费尽移山气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藓碣苔碑,都付与荒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鸿雁,一片沧桑。
11、这种窜改,从修辞上看,实在很不高明,简直是点金成铁;从政治上看,则别有用心,企图抹杀原联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。阮元曾说过:“孙髯原联,以正统之汉、唐、宋、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为主,岂不骎骎乎说到我朝?故改‘伟烈丰功’为‘爨长蒙酉’……所以扶正而消逆也。”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,在云南境内。蒙指元朝统治者。他这样窜改的目的,是想把长联所批判的对象,仅仅局限在外族统治者的范围内。但殊不知如此一来,却冒犯了满清统治者的忌讳。他没有被问罪,真是极大的幸运。一方面可能是别人读不懂“爨长蒙酉”这一句;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“彼都人士,啧有烦言,旋复撤去”(梁章钜《楹联丛话》),他所窜改过的长联并未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缘故。但阮元的这种擅自窜改别人作品的不良行为,却遭到云南人士的讽刺挖苦:“软烟袋(谐音阮元)不通,萝卜韭菜葱,擅改古人联,笑煞孙髯公!”由此可见,即使有再大的学问,再高的名望,假如干出不利于人民的蠢事来,人们是决不买帐的。
二、大观公园的两副励志长对联
1、昆明大观楼以秀美风光及长联闻名天下。与其同时,在大观楼旁边还曾有一座华严阁,也以风光独具和长联闻名。
2、先从大观楼说起,斯楼落成于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为云南巡抚王继文所建,当时只有两层楼,王继文题有“大观楼”匾额和一副楹联:
3、天镜平涵,快千顷碧中,浅浅深深,画图得农桑景象;
4、云屏常峙,看万峰青处,浓浓淡淡,回环此楼阁规模。
5、根据有些历史资料,凡王继文的书法题词都是其幕僚阚祯兆的笔迹,阚祯兆是清初云南的才子和书法家,只因为曾经被吴三桂利用过,就只有当别人的幕僚,王继文的“大观楼”题字和对联很可能是阚祯兆代笔,但现在都无迹可查了。但是这副对联本身,对大观楼及其周围的景色是写得很贴切的,可以说是后来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上联的一个提纲。它写了滇池碧水,四围青山,浓浓淡淡,浅浅深深,只不过它写得抽象,孙髯翁却把这些景象具体化了:
6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!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苹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。莫孤负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7、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8、这副长联的出现却在王继文之后大约60年,即乾隆中(约为1756年前后)时期。它不但在字数上开历史的先河,在内容文字的优美上更一时称诵海内。也因为长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优美,致使后人不敢创作而只是对它进行种种修改,如本省人陈月川的改联,外省人梁晋竹的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中的改录。最有影响的是于1826年∽1835年在云南做官的阮元,他不但对长联进行了修改,而且把改联刻挂于大观楼以替代原作,直到他去官离昆后滇人才恢复孙髯翁长联原貌。
9、非常有趣的是,就在阮元改联之前不久的道光初年(1821年之后),有一个净乐和尚,捐资在大观楼背后又建起了一座五楹三层的华严阁,并自撰一长联:
10、叠阁凌虚,彩云南现。皇图列千峰拱首,万派朝宗;金碧联辉,山河壮丽。视晴岚掩翠,晓雾含烟。升曙色于丹崖,苍松鹤唳;挂斜阳于青嶂,石厂猿啼。暂息烦襟,凝神雅旷。豁尔讴歌叶韵,风月宜人。性境幽闲,互相唱和,得意时,指点此间真面目。
11、层楼映水,佛日西悬。帝德容六诏皈心,百蛮顺化;昆华聚秀,宇宙清夷。听梵呗高吟,法音朗诵。笑拈花于鹫岭,理契衣传;侪立雪于少林,道徽钵受。久修净行,释念圆融。历然主伴交承,圣凡泯迹。心源妙湛,回脱根尘,忘机处,发挥这段大光明。
12、这副长联减去四个虚字“于”,它的字数和大观楼长联一样,也是180字;它的下联也重一个“心”字,也同大观楼长联一样。这不知是一种巧合呢,还是作者的一种故意。从它的内容讲,孙髯翁是用诗人的技巧和历史的眼光写长联的,而净乐和尚则是用诗人的技巧和佛家的眼光写长联的。前者是用骈文的结构、诗句的笔法组成长联的形式,后者也是用骈文的结构,但兼用骈文的笔法和诗句的笔法。而两者都严格遵守骈文的句式规律,即句尾平仄粘对(现在人们称之为“马蹄韵”)。假设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,自然是孙髯翁的长联更能得到人们的称诵,假设是站在佛家的角度看,那当然是净乐和尚的长联更受佛家思想的欢迎。
13、道光八年(1829年),即阮元在云南执政期间,按察使翟觐光把大观楼增建为三层,以和后面的华严阁一样高,阮元的改联也可能就是在大观楼增为三层时重刻挂上去的。直到咸丰七年(1857年)发生兵乱,其间的30年间,高达三层的大观楼和华严阁耸立滇池边上,两副长联互相辉映,给当时的昆明增加了辉煌。兵乱中两座楼及其联匾全部毁于战火,直到同治五年(1866年)才由马如龙重建。但他只把大观楼重建,华严阁就不复存在了。大观楼重建后,马如龙将原陆树堂草书的孙髯翁长联以拓片重刻,并由当时的总督劳崇光题跋刻于联末:
14、滇南大观楼长联,乾隆中孙髯翁撰,陆树堂书,排奡纵横,大气包举,海内传诵久矣。咸丰丁巳,已毁于兵燹,联亦无存。今云峰军门捐廉重建斯楼,并购得旧拓本付手民,一方胜迹,顿还旧观,甚盛举也。适予初莅行省,乐观厥成,为识其缘起,俾后来者有所考焉。同治丙寅春,善化劳崇光识。
15、陆书堂的草书长联现仍挂于大观楼二楼,它和劳崇光的跋至少说明两个问题:一、大观楼长联创作于乾隆中即1766年前后,此时孙髯翁已70岁左右,早已“家道中落”,“晚岁甚穷”,联写成后只能由别人(即徐敏,字际良,号良斋)来捐资刻挂。有人说孙髯翁作长联于青年时代是没有根据的。二、陆树堂的草书为“万顷晴沙”,其“沙”字并不是“莎”。陆树堂的草书同后来于光绪十四年(1888年)总督岑毓英重修后赵藩的楷书,中间只有一个“辜”字赵藩将其改为“孤”,赵藩另有文章说明,他考证出孙髯翁常以“孤负”为“辜负”。岑毓英重修此楼时,其弟布政使岑毓宝也题有一联:
16、望海忆当年:叹千层浪涌,百尺涛飞,安得滇海长清,再造危邦成乐土;
17、登楼忻此日:看六诏风和,三迤云丽,从兹岑楼永峙,常教止水不为波。
18、现在再来说一下马如龙。马如龙的功劳除了他恢复了大观楼的重建和长联的重刻,他还用宋湘的诗句“千秋怀抱三杯酒,万里云山一水楼”作为短联挂于大观楼的后面,现在人们称赞前面的长联和后面的短联为两颗璀璨的明珠。马如龙自己的创作虽然平平,但他把宋湘的这两句诗作为联挂出不能不说是很有眼力的。
19、大观楼当时还配有不少的小建筑,这些小建筑上也有不少联是很有特色的,例如在“涌月亭”左右各有一副联:
20、大观楼后面东西还各有廊房,东有“催耕馆”,联为:云水光涵清吏驾,稻花香慰老农心。西有“放歌台”,联为:兴至欲呼金马走,爽来思唤碧鸡鸣。“催耕馆”后走廊题有匾额“怀古廊”,联为:望祭曾传王给谏,治功追慕赛平章。赛平章即元朝的赛典赤,他在昆明主持兴修了松花坝、金汁河、银汁河等水利工程。
21、小建筑之外还有一些茅舍,或为茶室,或为酒家,备有鱼虾蔬果,多是家女自捞自产,客来有茶有酒,有“炒饵饣夬”、“炒面”。在一间主屋有一联:
22、然而,自1884年鸦片战争后,楹联的繁荣已随着清朝的衰败走下坡路,因此,这一时期的大观楼楹联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和特色。只是到了辛亥革命后,因时代的急剧变化,才有陈荣昌和曾经留学日本的王灿的联还可以一读,陈荣昌作于1932年的联:
23、仆本恨人,吞大海一沤,焉得洗胸中块垒;
24、谁非乐土,卧高楼百尺,也应游梦里华胥。
25、朝云起雨,暮霭飞烟,世事古今殊,只余无恙西山,随时在目;
26、雪浪吞天,风涛卷地,英雄淘泻尽,为问倒流滇水,何日回头?
27、但陈、王二人的楹联,只不过是借大观楼以发泄心中的郁闷罢了。
28、以上就是学习啦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。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学习啦网,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!学习啦,因你而精彩。
三、大观楼怎么去比较方便
大观楼交通指南:市内乘4路、54路、22路、52路、100路公交车直达公园。
大观楼,又称近华浦,在昆明城西南,濒临滇池草海北滨。清同治五年(1866年)马如龙《重建大观楼记》载:昆垣多山而少水,故滇池称巨浸焉,池之湄有浦,曰近华,因其近太华而名。
近华浦开拓于何时,明末清初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》载:西湖,在府城西,即滇池上游也,亦名积波池,俗曰草海子,又曰青草湖。周五里,蒲藻常青,为游赏之胜。万揆一先生在《昆明古城拾遗》一书中说:在云南古地名中,云南府城(昆明)也有个西湖,明万历《云南通志》记载:西湖在(云南)府治西,周四里,即滇池上流,蒲藻长青,人多泛舟,俗呼为草海子。中有黔国莲池,匾曰水云乡。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,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。
何时开挖大观河,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舒藻《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》载:国朝,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,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,开挖一河,计长十里有奇,曰运粮河,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,开一塘,曰篆塘。塘之前建盖仓廒,粮船由滇海进运河,直抵篆塘,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。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,官商客旅楫楫而来,帆帆而去,荟萃于篆塘,称巨津焉。其实,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,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,明崇祯年间徐霞客《游太华寺山记》载:出省城,西南二里下舟,两岸平畴夹水。十里田尽,萑苇满泽,舟行深绿间,不复知为滇池巨流,是为草海。
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,也有两种说法:一是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舒藻《碑记》称: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,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。一是清雍正《云南通志》载: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,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,讲妙法莲华经,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。清道光戴_孙《昆明县志》载:近华浦为观音寺,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。清同治五年(1866年)马如龙的《重建大观楼记》载:其地在清康熙时,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,未尝有楼也。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。
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?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。余嘉华先生主编的《云南风物志》载: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,路过此地,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,命人鸠工备材,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。经考证,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是确切的。
大观楼、涌月亭、澄碧堂建成以后,周围添筑外堤,夹种桃柳,点缀湖山风景,从此高人韵士,选胜登临者无虚日,遂成省城第一名胜,达官显贵临湖宴饮,骚人墨客登楼歌赋。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、临安知府王文治在《秋日泛舟近华浦》诗中写道:忆偕诗太守,高宴集朋辈。丝竹贯珠玑,篇章出瑰怪。吟咏近华浦的诗词,有的描绘山光水色,有的粉饰太平盛世,有的歌功颂德,不外吟风弄月,离愁别恨。布衣寒士孙髯翁,一扫俗唱,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。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,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,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,情景交融,对仗工整,气魄宏大。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_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,化去堆垛之迹,实为仅见。长联问世以来,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,海内长联第一佳者。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。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。清嘉庆年间,迤西道宋湘撰联:千秋怀抱三杯酒;万里云山一水楼。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。孙髯翁长联问世,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。
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,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,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,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,高于大观楼丈馀。净乐善诗联,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,世称净乐长联:
叠阁凌虚,彩云南现,皇图列千峰拱首,万派朝宗,金碧联辉,山河壮丽。视晴岚掩翠,晓雾含烟,升曙色于丹崖,苍松鹤唳。挂斜阳于清嶂,石厂猿啼。暂息烦襟,凝神雅旷,豁尔讴歌叶韵,风月宜人,性静幽闲,互相唱和,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。
层楼映水,佛日西悬,帝德容六诏皈心,百蛮顺化,昆华聚秀,宇宙清夷。听梵呗高吟,法音朗诵,笑拈花于鹫岭,理契衣传。侪立雪于少林,道微钵受。久修净行,释念圆融,历然主伴交泰,凡圣泯迹,心源妙湛,回脱根尘,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。
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,全联184字,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,但也指点湖山,写景清逸,修行忘机,悟世超尘,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。
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咸丰帝奕_为大观楼题赐:拔浪千层匾。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:咸丰丁卯(1855年),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,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,彤历陈大观情形,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,颁立斯楼,猗欤休哉。
清咸丰六年(1856年)前,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,澄碧堂、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,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,风鬟雾鬓,香烟氤氲,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,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。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。
清咸丰六年(1856年)云南回民起义反清,大观楼、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。同治三年甲子(1864年)仲冬,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,舟过近华浦,见岛屿蔓草荒烟,一片凄凉,垂询海滨父老,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。公太息弗已,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。经始于同治三年(1864年)仲冬,落成于同治五年(1866年)季春,仅及年余,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,仍复省城第一名胜,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。(舒藻《碑记》)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,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:曾经沧海难为水;欲上高楼且泊舟。
清光绪二年(1876年)近华浦大水,两廊皆圮,楼亦倾斜,光绪九年(1883年),总督岑毓英重修。(《光绪志》),重修大观楼时,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。(见《新纂云南通志》),光绪十四年(1888年)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,刊刻悬挂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,增修亭榭。(见赵鹤清《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》)可见,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,系1914年修筑。
民国八年(1919年)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,将孙铸(字铁舟)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,嵌于园门,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,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。(见《会泽唐继尧识》)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,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。仿西湖之白堤、苏堤,则三桥鼎峙,修筑长堤,环浦可通人行。增一榭,如秋月平湖,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。(见庾恩锡《鼎建大观公园碑记》)
同年,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,名曰彩云崖,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,故以颜之,爰于崖顶建石厂(音罕,石窟),祀奉观音大士。(见赵鹤请《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》)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,以西湖十景为蓝本,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。
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8月,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,海运至越南海防,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,1937年4月,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,1959年拆除铜像。
民国年间,近华浦东面、南面临草海湖滨,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,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。还有李园、丁园、柏园、邱园、陈园等。这批私家别墅花园,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,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、南园景区。
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,即兴题诗一首:
1998年,为迎接99世界园艺博览会,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,征用近华浦西面197.4亩土地,开辟大观西园。鱼池柳堤,溪流石桥,芦苇芙蓉,芳草萋萋。至此,大观公园总面积47.8公顷,其中陆地23.1公顷,水面24.7公顷。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,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、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三大部分,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。
好了,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,假如本次分享的大观楼长联朗诵停顿划分和《昆明大观楼长联·孙髯》原文与赏析问题对您有所帮助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!
Tags: 大观
上一篇: 用鹅毛管写的享受帖(鹅毛管图片)
下一篇: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