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百科 - 正文百科

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意思(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)

2024-10-14 10:48:53 【百科】 5人已围观

摘要        哈喽大家好,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过没关系,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的知识点,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,假如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本文目录芙蓉楼送辛渐意思《

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意思(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)

哈喽大家好,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过没关系,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的知识点,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,假如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本文目录

  1. 芙蓉楼送辛渐意思
  2. 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首诗的翻译
  3. 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
  4. 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首诗是作于哪个时期
  5. 《芙蓉楼送辛渐》的意思

一、芙蓉楼送辛渐意思

1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意思是: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,我来到吴地,天明送走好友后,只留下楚山的孤影。到了洛阳,假设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,请转告他们,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。

2、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3、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4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,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(今江苏南京)县丞时。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,是王昌龄出任江宁县丞时所作。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水天相连、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,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。后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,对友人的嘱托。全诗表达了诗人决心保持高尚正直、纯洁品格的思想感情。

5、王昌龄,唐代诗人。字少伯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一作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开元十五年(727年)进士及第,授汜水(今河南荥阳县境)尉,再迁江宁丞,故世称王江宁。晚年贬龙标(今湖南黔阳)尉。因安史乱后还乡,道出亳州,为刺史闾丘晓所杀。其诗擅长七绝,边塞诗气势雄浑,格调高昂;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。明人辑有《王昌龄集》。

二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首诗的翻译

1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唐代王昌龄,共两首,翻译如下:

2、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3、白话文: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,我来到吴地,天明送走好友后,只留下楚山的孤影。

4、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5、白话文:到了洛阳,假设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,就请转告他们,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,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。

6、丹阳城南秋海阴,丹阳城北楚云深。

7、白话文:往丹阳城南望去,只见秋海阴雨茫茫;向丹阳城北望去,只见楚天层云深深。

8、高楼送客不能醉,寂寂寒江明月心。

9、白话文:高楼送客,与友人依依惜别,心情悲愁,喝酒也不能尽兴。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,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。

10、大约二十岁,王昌龄离开家乡,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。开元年间,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,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、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。

11、对盛世的信仰,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、力量、希望和理想的源泉,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,也难以改变。火热的年代,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,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。

12、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,没见什么成效,于是他西出长安,投笔从戎,从此踏上西出长安,踏上出塞之路。

13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芙蓉楼送辛渐二首

三、古诗: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作者:王昌龄

1、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2、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3、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,清晨送走你后,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!

4、到了洛阳,假如洛阳亲友问起我来,就请转告他们,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!

5、芙蓉楼:原名西北楼,在润州(今江苏省镇江市)西北。登临可以俯瞰长江,遥望江北。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,东北滨长江,大运河斜贯,属镇江市。

6、连江: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,形容雨很大。

7、吴:古代国名,这里泛指江苏南部、浙江北部一带。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。

8、楚山:楚地的山。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,因为古代吴、楚先后统治过这里,所以吴、楚可以通称。

9、洛阳:现位于河南省西部、黄河南岸。冰心,比喻纯洁的心。玉壶,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,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。

10、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。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,这次拟由

11、润州渡江,取道扬州,北上洛阳。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,然后在此分手。这首诗为在

12、此诗为一首送别诗。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,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,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。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,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。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,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。“连”字和“入”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,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,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。但是,这一幅水天相连、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,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。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、檐前铁马、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,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,他只是将听觉、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,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,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”平明送客楚山孤”的开阔意境。清晨,天色已明,辛渐即将登舟北归。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,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,孤寂之感油然而生。一个“孤”字如同感情的引线,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诗人从清澈无瑕、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,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。

13、王昌龄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四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首诗是作于哪个时期

1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(742年)王昌龄出为江宁(今南京)县丞时。王昌龄开元十五年(727)进士及第;开元二十七年(739年)远谪岭南;次年北归,自岁末起任江宁丞,仍属谪宦。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,这次拟由润州(今镇江)渡江,取道扬州,北上洛阳。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,然后在此分手。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。

2、《芙蓉楼送辛渐二首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,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(今江苏南京)县丞时。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;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。全诗即景生情,寓情于景,含蓄蕴藉,韵味无穷。

3、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4、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5、丹阳城南秋海阴,丹阳城北楚云深。

6、高楼送客不能醉,寂寂寒江明月心。

7、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“倒叙”。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;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。

8、第一首写平明送客,临别托意。”寒雨连江夜入吴”,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(江宁一带,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),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。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,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。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,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。

9、”连”字和”入”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,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,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。

10、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。先从“秋海阴”、“楚云深”写起,以景起兴。开头两句是互文,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,向北望看到云,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,放眼望去,江水茫茫,烟波浩渺,阴沉沉的云,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。

11、第三句是点题:诗人在高楼为客人饯行,依依惜别,心中无限酸楚,以致酒不尽兴。末句以景结情:寒江寂寂,惆怅如不尽之江水;明月高照,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。全诗融情入景,以景结情,主要还是抒情,堪称一绝。

12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
五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的意思

1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的意思是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,清晨送走你后,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!到了洛阳,假如洛阳亲友问起我来,就请转告他们,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!

2、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。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,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,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。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,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。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,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。“连”字和“入”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,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,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。

3、寒雨连江夜入吴,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,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。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,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。

4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,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。“连”字和“入”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,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,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。
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
Tags: 芙蓉

桂ICP备2023009811号